前言 依照目前成熟的飼育技術,要養活甲蟲其實不會太難,但是要養「大」就需要經驗的累積。相信每一位飼育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養出極限尺寸的甲蟲。目前理所當然的飼養技術是前輩們當年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透過不斷的大膽嘗試、紀錄過程、修正、精進才有現在這些普及的飼育技術。 養甲蟲非常消耗時間及心力,每一輪幼蟲期短則半年、長則2年,甚至更久。如果我們在幼蟲羽化後就將所有的過程都忘光光的話,那這些時間豈不就是浪費掉了? 下一輪又要從零開始,也無法掌控自己的飼育成績。只有清楚紀錄下自己在飼養時所有的過程、細節、步驟,我們才能與每一次的飼育紀錄做對比,了解自己在飼育過程中所做的變更對飼育成果帶來什麼影響。如果能做好紀錄,就算你這次養失敗了也不會毫無意義,因為至少你以後可以避開失敗的方法。
每個人做紀錄的資訊都不太一樣,畢竟大家著重的點都不一樣,環境也不一樣,能取得的資源也不同。 我們整理出一些市面上的飼育紀錄項目:
1.親代資訊 甲蟲的飼育也是一連串育種的過程。一般而言,不論是體型、顏色或是其他特徵,篩選越優秀的親代交配後獲得優秀後代的機率也較選用普通個體高,就是參考優生學的概念。因此記錄親代的資訊不僅僅能讓自己掌握育種狀況,同時也給想接手的買家在選購幼蟲時多一個參考資訊。
2. 產地 產地也是常常會被忽略的一塊。對於收標本的人來說產地的標示格外重要,許多同種類的甲蟲在不同產地的區隔之下,受到不同的環境因素影響,會慢慢衍生出區域性的外觀特徵,例如我們大家熱愛的台灣深山鍬形蟲就是如此。所以產地的標示可以避免甲蟲混棲換血的情況發生,因而失去了產地的特徵特色。
3.幼蟲累代數 累代是採用同血緣親代來繁殖。WD代表野生個體、CB代表人工飼育下所產生的個體,而F1為不同血緣的親代繁殖出之第一代子代,F2為同源繁殖之第二代個體。如同上一點所述,我們常使用同源累代的方式強化甲蟲的某種特徵,如體長、牙幅、頭幅與顏色等等,越高的累代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這些特徵的穩定性,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累代數 增加所伴隨而來的基因缺陷程度,這些基因缺陷通常會反映在母蟲產量、卵孵化率、幼蟲死亡率或是羽化失敗率上。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種類的蟲在累代過程中造成基因弱化的程度不一,例如某些種類如大鍬、扁鍬,即使到了F7、F8也看不出明顯基因弱化的現象,又如同鹿角,可能第2~3代就會出現繁殖困難的情形。因此做為玩家,清楚意識到幼蟲的累代資訊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不可或缺的。
4.幼蟲蟲齡 甲蟲一生歷經卵、幼蟲、蛹到成蟲,其中幼蟲期又分為一齡、二齡、三齡,蟲齡代表幼蟲期的生長階段,紀錄蟲齡以及對應的日期可以掌握幼蟲的成長狀況,同時對耗材更換的時間點掌握也會更精確,對於日後修正飼育技術是必要的紀錄。過早或是過晚更換耗材對於甲蟲飼育來說都是不理想的。相信你不會希望在更換耗材的時候倒出來一顆蛹吧!
5.耗材的品牌 全世界沒有一種耗材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各廠牌的耗材都有其適合飼養的蟲種。詳細記錄耗材品牌可以確保同一種蟲不會因為換錯耗材產生拒食問題(相信我,入蟲後三個月你可能連養什麼都忘了,更不要說耗材)。而且如果你養很多又不愛紀錄耗材品牌,等這隻蟲羽化後你通常不會記得你使用哪種耗材,當然僅用同一種耗材養全部甲蟲的朋友,是不會有這種困擾的,在沒有資訊的情況下,又怎麼去修正下一代的飼育方式呢?
6.耗材的混合比例 耗材的混合對於飼育的影響非常大。常有蟲友說有自己的配方,大多指的就是木屑混合的比例。正確的混合比例帶你上BEKUWA,錯誤的方向會帶幼蟲回天堂,不過這裡就留給大家自己做測試,獨門配方怎麼可能隨便洩漏呢?
7.耗材的含水率 以往我們都是用"濕度"來形容耗材裡的水分比例,包括小編自己都是這樣使用多年,近年在AK沈志穎的推廣下,大家開始用比較合適的名詞"含水率"來取代"濕度"。耗材的發酵程度跟腐朽程度,在耗材商開始製造時就一直持續在進行,甚至當玩家把耗材買回家,拆開包裝填裝入飼育容器後,都沒有停止過。含水量高低直接影響了耗材腐朽程度的快慢(當然還有溫度跟透氣度等等),感覺就像比較潮濕的環境下,會比較容易發霉的情況,因此針對不同種類的耗材以及不同種蟲的飼養,我們必須要掌握耗材的含水率,含水量過多的耗材腐朽速度過快,更換耗材的頻率也會相對提高,造成驚擾。此外,不是只有耗材過乾會讓蛹羽化失敗濕度太高一樣會增加蛹羽化的失敗率。 舉例來說,跟我飼育環境相似的其他人都是三個月才需要更換耗材,我這邊卻是兩個月幼蟲就在泥巴裡游泳,這可能就是含水率過高所造成的。
8.溫度 溫度會影響幼蟲的生長,同時也會影響耗材的使用壽命。在野外環境裡,不同海拔的地區有著不同類型的甲蟲,溫度對他們有絕對的影響,所以大家在查詢資料的時候,原產地野外溫度會是一個不錯的參考值。而且近年許多紀錄個體的關鍵突破點都是在溫控溫度上,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多付出心力去實驗的地方。 此外,溫度也會影響耗材的發酵速度,這也是很多人疏忽的一塊。耗材的穩定度控制是比較深入的一塊話題,之後有機會會再特別拉出來寫一篇(惰)。
9.容器大小 一般在前期幼蟲一齡的時候我們會比較習慣用小一點的容器飼養,等到三齡後再換成大一點的容器。後期的容器可以參考幼蟲的體型重量以及成蟲的最後大小做考量,如果容器太小,幼蟲可能會因為能化蛹的空間太小而停止生長或提前化蛹。精準的選用容器主要是為了省錢,畢竟一齡的幼蟲體型小、食量不大,使用太大的容器幼蟲吃不完,等到3齡時耗材也朽化了,不一定會適合那時的幼蟲。別小看這個步驟,飼養的幼蟲數量如果很多,適度的容器大小是可以節省很多的$$,所以不要吝於購買適當大小的容器,只要能多使用幾次,省下來的耗材費用遠遠大於容器的投資。 這邊有一點要注意,近年許多蟲友的飼育紀錄都會提到前期容器太小也會影響前期發展,這裡就由廣大蟲友去作測試吧,小編坐等免費飼育紀錄(惰2)。
10.耗材更換的時間 耗材(如木屑、兜土、菌瓶等等)就是指幼蟲主要食物,確保食物的充足是飼養任何活體動物的基本條件,一定要適時更換。同時要注意的是,在更換耗材的同時,對於幼蟲也是一種打擾。如何在維持耗材新鮮、充足、穩定的前提下,降低更換的頻率絕對是值得研究的一項課題。 一般來說,耗材會需要更換的原因通常有2個,一是耗材快要吃完了、二是耗材的新鮮度不佳,已經無法提供幼蟲需要的養分。第一點在使用菌瓶時尤其明顯,菌瓶會隨著幼蟲進食產生進食隧道,稱為食痕,當食痕佈滿菌瓶的三分之二時,便可以開始評估是否需要更換菌瓶(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僅是給新手一個初步判斷的原則),此外,使用腐植土飼養兜蟲幼蟲時,會在土表明顯看到一顆顆糞便,亦可以做為判斷是否需要更換耗材的依據。 第二點耗材的新鮮程度就相對複雜了許多,因為會受到各種飼育環境的因素影響,前面說過耗材從開始製作到使用結束是不間斷的發酵熟成過程,因此必定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提高腐朽程度,當發酵程度超出幼蟲攝取的範圍時,便需要更換耗材。這當中包含了許多影響因素,如水分、溫度、微生物、原料、廠牌、添加劑成分與含量等等,在溫度較高、水分較多的環境下,多半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因此木屑的腐化程度會較乾冷的飼育條件下快速許多。而質地較軟的樹種製成的木屑或者高比例的添加劑通常也會導致較快的朽化,腐朽速度過快容易造成木屑品質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變化而導致幼蟲拒食,甚至可能在化蛹時因為蛹室不牢固而塌陷造成羽化失敗,因此當你發現你使用的耗材腐化速度過快時,可以從含水量、溫度、木屑廠牌這些方面下手修正。 此外,不得不提的就是所有玩家的夢魘,那就是線蟲與木蚋,當線蟲與木蚋入侵木屑時,此時的木屑朽化程度會加速的非常快。因此,如果不希望甲蟲還沒破紀錄,木蚋先破紀錄的話,就做好木蚋的防治,將容器套上洗衣袋或是不織布,平時在耗材使用前先冷凍一下以及維持環境整潔都是不錯的解決方法。如果大家有好的防治方法,也歡迎跟我們分享! 最後強調,耗材的更換不是一套公式,需要配合飼育條件作調整,每個人溫控的條件不一樣,冰箱與冷氣的溫度與濕度不同,水分的蒸散程度與透氣度在不同的容器也有所差異,一個成功的飼育者絕對不是閉著眼睛每兩個月或三個月換一次耗材就可以達到,而是透過觀察與紀錄木屑的狀況以及幼蟲的進食情形,在一次次飼育過程中不斷嘗試及調整。因此,紀錄耗材更換的時間也是飼育紀錄中必要的一環。
總結 一個成功的飼育技術需要藉由不斷的嘗試與修正才能做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到了一定的飼養量之後,忘記或搞錯的機率絕對超乎想像,有了資料才有修正飼育方法的方向,否則時間花下去你也只是得到了一隻成蟲,而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你無法掌握也記不清楚,無法對飼育技術的改進提供任何參考甚至無法維持同樣的成績,這樣是非常可惜的。有了飼育紀錄,即使飼育成績不理想,也會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失敗的經驗亦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因此我們非常鼓勵大家詳細記錄自己飼育甲蟲的過程並建檔,因為這是通往成功最快的方法。 另外也建議大家飼育過程中,在每次調整變數的時候,調整的項目盡量不要一次太多,變數過多很容易迷失飼育方向,而且變數之間也有相互影響的可能。舉例來說,我今天養出了比去年大5mm的扁鍬,而我同時調整的飼育變數有耗材、含水率、溫度、容器大小。在這些改變的條件之中你根本無從得知上述哪個變數是真正提高飼育成績的原因。 最後希望大家在飼育過程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完美配方,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冒險精神與熱忱。